在面临何时更换清洗剂这一难题时,不同的工艺工程师给出了不同的解答。有的工程师会根据以往的操作经验,在清洗了一定的时间或是清洗了一定数量的PCBA线路板或元器件后进行换清洗剂。也有工程师会时刻对清洗后的产品进行检测,一旦发现清洗后的产品不能满足要求则进行换清洗剂。但是这些方法都缺乏客观量化标准,有时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。行业内有几种传统监测方法,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。
1、电导率测试法
原理依据:导电离子浓度与导电性的正相关性
技术优势:便捷快速,直观地给出检测结果。
局限性:电导率检测的结果受到温度的影响,有的清洗剂本身也存在导电性。
电导率测试无法对不导电的污染物进行检测
2、pH值测试法
原理依据:pH是氢离子浓度指数,与溶液酸碱性相关
技术优势:便捷快速,直观地给出检测结果.
局限性:一段时间的清洗后,清洗剂内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化学体系,此时的pH值检测结果可能无法直观地反映清洗剂的状态
有时从加入新鲜清洗剂到清洗剂去污能力完全耗尽的过程中,pH值的变化非常小,检测的结果受到温度的影响.
3、糖度仪/折光率测试仪
原理依据:溶液浓度与折射率的线性关系
技术优势:成本较低且简单易用,在结合了pH值测试的前提下,使用折光率测试法判断新鲜清洗剂的浓度非常有效,评估出清洗剂中有机物和碱性成分的含量.
局限性:温度也会对折光率的读数产生影响,进行了一段时间后,折光率受到清洗剂的浓度和清洗剂中所包含污染物的双重影响
以上提到的对电导率、pH值、糖度/折光率进行的检测均在现实中得到了大量应用。通过对这些特征值进行分析,可以让用户了解到清洗和漂洗过程中液体浓度变化的总体趋势。
但是遗憾的是,工艺温度、污染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可能会对这些测试结果造成影响。如果希望对清洗剂的浓度进行精确的控制,仍然需要考虑采用其他的检测方法。